基督信仰

什麼是基督教?基督徒信仰什麼?

哥林多前書15:1-4 說:“弟兄們,我如今把先前所傳給你們的福音,告訴你們知道。這福音你們也領受了,又靠著站立得住;並且你們若不是徒然相信,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,就必因這福音得救。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,第一,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,為我們的罪死了,而且埋葬了,又照聖經所說,第三天復活了。”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,其信仰源於對耶穌基督的信仰和教導。以下是基督教的一些基本要素和信仰: +耶穌基督:基督教的核心是對耶穌基督的信仰。基督徒相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,他在約公元前4年至公元30年之間生活在地球上,成為了他們的救主和教導的中心。他的生平、教導、死亡和復活是基督教的中心教義。 +救恩:基督徒相信通過信仰耶穌基督,可以獲得永生的救恩。他們認為耶穌的死亡和復活為罪人帶來了救贖,使他們可以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,免受罪惡的懲罰。 +聖經:基督教經典是聖經,包括舊約和新約。舊約包括希伯來聖經,是猶太聖經的一部分,而新約記載了有關耶穌基督的生平和教導,以及早期基督教教會的歷史和教導。 +教會:基督教教會在基督教信仰中起著重要作用。基督徒通常會參加教會崇拜和聚會,以學習聖經、敬拜上帝和與其他信徒共同成長。 +聖三一:基督教教義中有聖三一的概念,表示上帝存在於三位一體中:上帝聖父、上帝聖子(耶穌基督)和上帝聖靈。這是一個複雜的教義,強調上帝的一體性和三位一體性。 +道德價值觀:基督教倡導道德價值觀,包括愛、慈悲、正直、寬恕和服務他人。這些價值觀在基督教教導中扮演重要角色,並在基督徒生活中得到體現。

你希望死後去哪裡?

每個人都期待死後有永生,人若沒有永生,我們爲死者所做的一切追思儀式都將失去意義。然而很遺憾,除了基督教的信仰,卻沒有一個宗教很明確提供人永生的應許。   我曾問許多的長輩,當你有一天離開這個世界,你知道你要去哪裡嗎?你有把握一定會去那裏嗎?你拜了一輩子的神明有沒有爲你預備住處呢?很遺憾,除了基督徒,沒有人能肯定回答這些問題。   若說死後是下陰間或上西天,卻還需要陽間子孫供應食衣住行育樂,否則就饑寒交迫難以渡日,很明顯,這絕對不是一個令人嚮往、値得我們去的「極樂世界」。這就像出國旅行,旅行社爲你安排的大飯店,不但需要你自己預備交通工具、傢俱、寢具、遊樂器材、餐食、水果…等,而且還要子女不斷空運給你,你會去住這種飯店嗎?   若說死後是進入輪迴,那也絕對不是什麼好消息,反而是更痛苦無奈的事。根據佛教的說法,人死後進入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羅、畜牲、餓鬼、地獄等六道輪迴。在這六道中,只有「天道」比「人道」更「好命」,留在「人道」的人不見得會比現在更好,其餘六分之四則是更淒慘。而進入「天道」的人並不保證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,因他有一天還是要結束「天人」的生活,再進入六道輪迴,如此過慣神仙的日子,再回到凡間世界,豈不更悲哀。更何況,不管你在哪一道,都得不斷面對死亡的恐懼,死後的惶恐,你必須無止境的苦修。如果你有幸達到佛教的最高境界——脫離輪迴,進入涅磐,那更沒有所謂的「極樂」可言,因進入「涅磐」是指進入成空化無的境界,靈魂從宇宙中消失,因此就不必再進入輪迴了。顯然,這是一種靈魂永遠的滅亡,與親朋好友永遠的訣別,如此,何樂可言呢?這完全沒有永生的盼望,反而是永不超生。總之,輪迴是無奈的,必須不斷面對死亡、恐懼,它更是將我們將來與過世所愛親人相聚的期待與美夢完全打碎了。因在無限多的生命數中,要輪迴在同一年代、同一家庭的機會實在微乎其微。   在所有宗教信仰中,唯有基督教給我們明確永生的應許,這「永生」不是指今世的長生不死,或舊有敗壞生命的延續,也不是帶著罪永無止境的輪迴,更不是在陰間每天煩惱吃穿問題,擔心子孫是否有祭拜。主耶穌應許我們「信的人有永生」(約六47),這「永生」是指今生罪得赦免、重生得救,與上帝恢復父子的關係,死後靈魂得救,回到阿爸父神爲我們所預備的天家,享受永遠的福樂。上帝所應許的永生至少有三樣恩典: 1. 耶穌預備住處   耶穌說:「你們心裏不要憂愁…,在我父家裏有許多住處,…我去原是爲你們預備地方。」(約十四1-2)沒有一個神明爲我們死後預備住處,唯有耶穌爲我們預備住處,使我們免入輪迴,不受風寒、不愁吃穿、不必擔心子孫祭拜與否,因有愛我們的父神供應我們一切的需要。 2. 耶穌引路回家   耶穌說:「我若去爲你們預備了地方,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。」(約十四3)臺灣民間人死後,馬上請和尙、尼姑、道士前來爲死者招魂引路,但他們都不曾死過,更不曾走過陰間或西天的路,如何爲人招魂引路?唯有耶穌基督祂從父神來,祂曾經歷死亡,並且死而復活,祂走過那條路,因此只有祂能帶領我們回到父家。 3. 耶穌應許團圓   耶穌說:「我在那裏,叫你們也在那裏。」(約十四3)臺灣百姓對親人過世常哭得死去活來,不捨之情表露無遺,多麼盼望將來還能在一起再做夫妻、父子、母女…只是,在輪迴的觀念裏,要輪爲同一家人的機率根本就是零。然而,主耶穌卻應許我們,將來我們不僅永遠與主同在,我們同信的人也將團圓在一起。    以上三種應許,符合國人的期待'又能滿足我們的需要,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嗎?親愛的朋友,你要成爲怎樣的祖先呢?你只在意子孫死後對你的祭拜,而不在乎他們生前的孝順嗎?有些孩子生前都不見得聽你的,你有把握根本不認識的後代子孫一定會祭拜你嗎?將自己死後的命運、幸福、安息與否的決定權交在子女,甚至不認識的子孫手中,取決於他們是否祭拜、供養,這樣明智嗎?如果不幸沒有後代怎麼辦?爲何自己不在生前就做好死後的預備?爲何不在生前自己來決定死後的命運呢?耶穌說:「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,若不藉著我,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。」(約十四6)經由耶穌的道路,我們可以認識真理,得到永恆的生命,回到父家永享安息。如此,我們可以免入輪迴,免淪爲餓鬼,免得打擾子孫,惹人害怕討厭。這樣一來,不僅爲自己著想,讓自己蒙福,更爲子孫設想,讓子孫高興,並且徹底解決祭祖的困擾,何樂而不爲呢?

我相信基督之後為什麼要受洗?

+符號:洗禮是一個宗教符號,它象徵著一個人接受基督信仰,並公開宣告自己成為基督徒。通過水的象徵性,洗禮表示一個人的信仰轉變和新生。 +信仰宣言:洗禮是一種信仰宣言,一個人通過洗禮表達對基督的信仰和承諾,並承認耶穌基督是他們的救主。 +救恩的象徵:在基督教中,洗禮被認為是一個人得到救恩的開始。根據基督教教義,透過洗禮,個人的罪被洗淨,並且他們與上帝建立了新的關係。 +社區和教會:洗禮也是一個人加入基督教教會和基督教社區的途徑。它標誌著一個人成為教會的一員,並參與教會的生活和事工。 +聖靈充滿:在某些基督教宗派中,洗禮也被認為是聖靈的充滿。這表示通過洗禮,聖靈進入一個人的生命,賦予他們屬靈的力量和指導。 +學習和教導:洗禮可以是一個人學習基督教信仰的開始,並開啟對聖經和基督教教義的深入了解。 洗禮在基督教信仰中都具有重要地位,代表了信仰、純潔和新生的象徵

為何祭祖?

傳統民間的祭祖習俗有其値得肯定的意義,亦有必須要再思考的地方,民間的祭祖一般來講,有四種用意: 1. 生命性:傳統認爲祭祖有延續祖先生命的象徵,達成與祖先連結、薪火相傳的意義。 2. 文化性:祭祖也是傳統儒家孝道,慎終追遠的表達。孔子說:「生,事之以禮;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」 3. 家族性:祭祖亦含有非常濃厚的家庭觀念,它也是凝聚家族力量,團結宗親的表現。 4. 宗教性:祭祖的行爲有很強「亡靈崇拜」的成分,人害怕自己的祖先淪爲餓鬼孤魂,影響家道繁榮、家庭平安,因此非拜祖先不可。   由以上四種祭祖的用意與意義來看,臺灣百姓對祭祖不僅存有使命感、責任感,更有強烈的恐懼感,因此他們不僅不敢不祭祖,也害怕死後沒有人祭拜他們。   我們肯定祭祖生命性、文化性、家族性的意義,但我們無法苟同與接受將祖先営亡靈祭拜,並且生命性、文化性、家族性的意義也不見得一定要用「祭」來表達。綜觀,今天臺灣百姓的祭祖,憑心而論,爲自己著想的成分,遠超過爲祖先設想的成分,許多人祭祖的真正原因是怕背上不孝的罪名,害怕祖先來攪擾,而且有求於祖先的保佑。試想,因懼怕祖先,有求於祖先而祭拜祖先,這怎能稱得上「孝」呢?更何況有些子女生前不見得孝順父母,父母死後卻搶著拜,這又是哪一門的孝道呢?「祭祖」無形中誤導人只在意對「逝世祖先祭拜」,卻忽略對「活著父母盡責」,這似乎已偏離了孝道的本意。

為什麼基督徒吃飯前要禱告?

基督徒在飯前禱告是一種宗教儀式,基督徒在飯前禱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: ◆感恩:飯前禱告是一種感恩的表達。基督徒相信上帝是一切食物的賜予者,因此他們通過禱告來感謝上帝供應他們的日常需求。 飯前禱告是一種提醒,讓人謙卑地意識到食物來自於上帝的恩典。 ◆聖潔:飯前禱告也可以被視為一種聖潔的行為。通過禱告,基督徒表達了他們的信仰,並希望在食物中尋求上帝的祝福,以使食物成為身體和靈魂的滋養。 ◆尋求祝福:基督徒祈求上帝祝福他們所吃的食物,使它能夠成為身體的營養和力量,並祝福提供食物的雙手。 ◆增進團結:飯前禱告也可以增進家庭和社區的團結,因為一起禱告能夠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共同的信仰。 飯前禱告通常是一個個人或家庭的選擇,而不是一個強制性的規定。無論如何,它代表了上帝的敬拜和感恩,並強調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對上帝的信靠!

祖先在哪裡?

祭祖的觀念是將死人的世界看成活人世界的延續,所以才會認爲死人也需要吃喝玩樂,並試圖滿足他們的需求。既是如此,在祭祖之前,祭祖的人必須先調查清楚祖先現在在哪裡?在什麼樣的世界?才能針對他們的需要來供應。一般來說,臺灣民間認爲人死後有三個去處: 1. 陰間   人死後在陰間等候家人的超渡,然後轉生輪迴。在陰間一切衣食住行育樂都得由陽間子孫藉著祭物,焚燒紙錢、紙屋、紙汽車、紙信用卡、紙大哥大…等來供應,並且還可搭乘陰府列車「觀落陰」探訪過世親人,與他交談,向他請教問題。這種觀念與作法有許多令入不解的地方,試想,過世祖先都得子孫供應才得溫飽,他們都自身難保,如何保佑、賜福子孫呢?祖先若一直在陰間需要我們的祭物,那豈不表示所做的超渡、法會、功德都無效嗎?否則道士招魂上來的,絕對是「假貨」,不是「真人」。還有歷世歷代那麼多的祖先,沒拜到的祖先一定比拜到的多,若是「拜到的給你保,沒拜到的向你討」,你能滿足他們全部的需求,受得了他們的騷擾嗎? 2. 輪迴   過世祖先有幸被超渡成功輪迴去了,那麼根本就不需要再「祭祖」了,不是嗎?事實上'祭祖與輪迴是衝突矛盾的,祖先若輪迴轉世,那麼不管他輪爲人或動物牲畜,他已重回陽間,有他的新家,有他的生活領域和覓食糊口的本能,哪需要我們的祭物、冥錢?我們當中有誰收到「前世子孫」的祭物、汽車、別墅呢?用雞鴨魚肉來祭祖,而這些動物也是亡靈轉世投胎的,那豈不是用「祖先」祭「祖先」嗎?這太野蠻、太可怕了吧!還有祖先不知輪爲哪一種族的人或哪一種動物,你一律用中餐給他們吃,他們會習慣、喜歓嗎?如果輪爲美國人,是不是用麥當勞的漢堡來祭較合適;如果輪爲動物牲畜,用飼料、青草來祭拜一定比山珍海味更受歡迎,不是嗎?若輪爲非洲人,那可就麻煩了,你知道他們吃什麼嗎?到哪裡買非洲食物呢? 3. 神主牌 祭祖的人往往視神主牌爲祖先的化身,祖先就在神主牌裡。將神主牌視爲祖先祭拜,事實這又與輪迴矛盾。若祖先已經轉世投胎,勢必改名換姓,輪迴成爲別人的祖先,那麼他怎麼會在神主牌裡呢?神主牌若當紀念物來思念還說得過去,若當成祖先來拜,這祖先在輪迴裏已是別人的再生祖先,早已不在這裏了,你拜他有什麼意思呢? 三、你希望死後去哪裡?   每個人都期待死後有永生,人若沒有永生,我們爲死者所做的一切追思儀式都將失去意義。然而很遺憾,除了基督教的信仰,卻沒有一個宗教很明確提供人永生的應許。   我曾問許多的長輩,當你有一天離開這個世界,你知道你要去哪裡嗎?你有把握一定會去那裏嗎?你拜了一輩子的神明有沒有爲你預備住處呢?很遺憾,除了基督徒,沒有人能肯定回答這些問題。   若說死後是下陰間或上西天,卻還需要陽間子孫供應食衣住行育樂,否則就饑寒交迫難以渡日,很明顯,這絕對不是一個令人嚮往、値得我們去的「極樂世界」。這就像出國旅行,旅行社爲你安排的大飯店,不但需要你自己預備交通工具、傢俱、寢具、遊樂器材、餐食、水果…等,而且還要子女不斷空運給你,你會去住這種飯店嗎?   若說死後是進入輪迴,那也絕對不是什麼好消息,反而是更痛苦無奈的事。根據佛教的說法,人死後進入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羅、畜牲、餓鬼、地獄等六道輪迴。在這六道中,只有「天道」比「人道」更「好命」,留在「人道」的人不見得會比現在更好,其餘六分之四則是更淒慘。而進入「天道」的人並不保證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,因他有一天還是要結束「天人」的生活,再進入六道輪迴,如此過慣神仙的日子,再回到凡間世界,豈不更悲哀。更何況,不管你在哪一道,都得不斷面對死亡的恐懼,死後的惶恐,你必須無止境的苦修。如果你有幸達到佛教的最高境界——脫離輪迴,進入涅磐,那更沒有所謂的「極樂」可言,因進入「涅磐」是指進入成空化無的境界,靈魂從宇宙中消失,因此就不必再進入輪迴了。顯然,這是一種靈魂永遠的滅亡,與親朋好友永遠的訣別,如此,何樂可言呢?這完全沒有永生的盼望,反而是永不超生。總之,輪迴是無奈的,必須不斷面對死亡、恐懼,它更是將我們將來與過世所愛親人相聚的期待與美夢完全打碎了。因在無限多的生命數中,要輪迴在同一年代、同一家庭的機會實在微乎其微。   在所有宗教信仰中,唯有基督教給我們明確永生的應許,這「永生」不是指今世的長生不死,或舊有敗壞生命的延續,也不是帶著罪永無止境的輪迴,更不是在陰間每天煩惱吃穿問題,擔心子孫是否有祭拜。主耶穌應許我們「信的人有永生」(約六47),這「永生」是指今生罪得赦免、重生得救,與上帝恢復父子的關係,死後靈魂得救,回到阿爸父神爲我們所預備的天家,享受永遠的福樂。上帝所應許的永生至少有三樣恩典: 1. 耶穌預備住處   耶穌說:「你們心裏不要憂愁…,在我父家裏有許多住處,…我去原是爲你們預備地方。」(約十四1-2)沒有一個神明爲我們死後預備住處,唯有耶穌爲我們預備住處,使我們免入輪迴,不受風寒、不愁吃穿、不必擔心子孫祭拜與否,因有愛我們的父神供應我們一切的需要。 2. 耶穌引路回家   耶穌說:「我若去爲你們預備了地方,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。」(約十四3)臺灣民間人死後,馬上請和尙、尼姑、道士前來爲死者招魂引路,但他們都不曾死過,更不曾走過陰間或西天的路,如何爲人招魂引路?唯有耶穌基督祂從父神來,祂曾經歷死亡,並且死而復活,祂走過那條路,因此只有祂能帶領我們回到父家。 3. 耶穌應許團圓   耶穌說:「我在那裏,叫你們也在那裏。」(約十四3)臺灣百姓對親人過世常哭得死去活來,不捨之情表露無遺,多麼盼望將來還能在一起再做夫妻、父子、母女…只是,在輪迴的觀念裏,要輪爲同一家人的機率根本就是零。然而,主耶穌卻應許我們,將來我們不僅永遠與主同在,我們同信的人也將團圓在一起。   以上三種應許,符合國人的期待'又能滿足我們的需要,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嗎?親愛的朋友,你要成爲怎樣的祖先呢?你只在意子孫死後對你的祭拜,而不在乎他們生前的孝順嗎?有些孩子生前都不見得聽你的,,你有把握根本不認識的後代子孫一定會祭拜你嗎?將自己死後的命運、幸福、安息與否的決定權交在子女,甚至不認識的子孫手中,取決於他們是否祭拜、供養,這樣明智嗎?如果不幸沒有後代怎麼辦?爲何自己不在生前就做好死後的預備?爲何不在生前自己來決定死後的命運呢?耶穌說:「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,若不藉著我,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。」(約十四6)經由耶穌的道路,我們可以認識真理,得到永恆的生命,回到父家永享安息。如此,我們可以免入輪迴,免淪爲餓鬼,免得打擾子孫,惹人害怕討厭。這樣一來,不僅爲自己著想,讓自己蒙福,更爲子孫設想,讓子孫高興,並且徹底解決祭祖的困擾,何樂而不爲呢?

為什麼基督徒要做禮拜?

基督徒參加禮拜有多種原因,這是他們信仰和宗教實踐的一部分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原因: 1.敬拜上帝:禮拜是基督徒對上帝的崇拜和敬拜的機會。他們相信上帝是全能的創造者和給予生命的賜予者,因此在禮拜中,他們表達對上帝的敬意和感恩。 2.學習聖經:禮拜是一個學習和教導的機會。在禮拜中,基督徒聽取聖經的教導,學習有關基督教信仰、道德和生活指導的信息。 3.社區和團契:禮拜是一個基督徒社區聚會的場所,使他們能夠與其他信徒共同敬拜上帝,建立關係,分享信仰和生活經歷,並互相支持。 4.禱告:禮拜是禱告的一部分,基督徒在禮拜中向上帝表達自己的需求、感恩和儀式禱告。這是一種與上帝對話的方式。 5.聖餐(聖餐禮):在某些教派和宗派中,禮拜包括聖餐禮,也被稱為聖餐。在聖餐中,基督徒紀念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,並分享餅和酒,象徵著耶穌的身體和寶血。 6.靈性成長:禮拜提供了一個機會,使基督徒能夠在信仰和靈性上成長。它有助於他們深化對上帝和信仰的理解,並激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信仰原則。 7.安寧和平靜:禮拜也提供了一個靜心的機會,使基督徒能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安寧和平靜,並與上帝連接。

神主牌怎麼辦呢?

我們信主後,家中供奉的神主牌要如何處理?查考神主牌的由來,我們會發現,神主牌與其說是不可碰觸的「靈位」,不如說它是一種追思用、象徵性的紀念物。   「後漢書」記載:「丁蘭少喪考妣,刻木像事之如生。」相傳中國二十四孝中的丁蘭,原本是個不孝子,平常對待母親的態度極爲惡劣。有一天,他在山上砍柴,看見羊兒跪著吃母奶,內心大受感動,並對過去惡劣的行爲深感懺悔,於是決心要痛改前非,好好孝敬父母。那天他母親照常送午餐到山上給他,他遠遠看見母親,爲了不讓母親辛苦爬上山,趕緊飛奔下山要去接她。平時,母親對丁蘭就充滿恐懼,送便當,早到也不高興,晩到更是被罵。她想,這次丁蘭不知何故衝下山,一定會被打得半死,有兒如此不孝,不如死了算了,於是跳湖自盡了。丁蘭見狀趕至湖邊,要搶救已來不及了,而且連母親的屍體也找不到,丁蘭在傷心之餘,從湖裏撿了一魂木頭回家,刻上母親的名字,加以祭拜,以表達對母親的追念,這就是民間流傳「神主牌」的由來。   人在追思紀念故人時,習慣要看到具體的遺物。丁蘭找不到母親的遺體,當時又沒有遺像,只好找來一塊木頭刻上名字,藉此追思紀念,並將它視爲母親加以祭拜。紀念性的東西本是中性,木頭沒有生命,但當人將紀念性的東西從「追思」的層次轉爲「祭拜」的物件後,無形中,靈界就會有一股勢力附在其上,接受你的祭拜供奉,正如木頭雕刻的肖像若只供觀賞,它是藝術品;但當你將它當成「關公」、「媽祖」加以祭拜後,一個中性沒有生命的東西就會「顯靈顯聖」,然而這卻不見得真正是歷史上的「關公」、「媽祖」顯靈,因爲許多歷史上根本沒有的人物,只是小說家筆下的人物,諸如西遊記的孫悟空、豬八戒…,只要你長期祭拜它,它照樣會「顯靈顯聖」。顯然,「顯靈顯聖」並不是你所尊敬歷史上的偉人,而是在靈界有一股勢力冒充你所尊敬的人,接受你的祭拜。 同樣的,「神主牌」長期祭拜後,也會有一股靈界的力量附在上面,它利用人的孝心接受你的祭拜供奉,但那並不是「祖靈」。因爲祖先過世後,「按著定命,人人都有一死,死後且有審判。」(來九27).而且「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,或善或惡受報。」(林後五10)祖先若得「善報」,上「天堂」或「西天」,他愛子孫都來不及,絕不會再到陽間來攪擾子孫。若不幸得「惡報」,下「地獄」或「陰間」,那位公義的審判者怎麼可能放他出來攪擾子孫?更何況他在地獄陰間身受其害,奉勸子孫不要作惡都來不及,怎敢再爲非作歹呢?   聖經描述一位財主死後在陰間受苦,他想到在陽間還有五位兄弟,就哀求亞伯拉罕說:「我祖啊,求你打發拉撒路(拉撒路是生前在這財主家求乞的乞丐,死後在天堂享福)到我家去,因為我遠有五個弟兄,他可以對他們作見證,免得他們也到這痛苦的地方。」(路十六19-31)人死後良知恢復、善惡分明,若真正是我們的祖先,他絕不會攪擾子孫。會攪擾子孫,讓子孫家庭沒有平安的,百分之百是冒充祖先的「惡靈」。今天若我們真心孝敬祖先,就不要再隨便冤枉祖先,讓祖先背黑鍋,要知道被冤枉又無處伸冤,那是很痛苦的,我們怎能忍心讓祖先死後還含冤莫辯呢?   爲了杜絕惡靈冒充祖先來攪擾我們,最好改用其他方式來追念祖先,不要再以祭拜鬼神的方式來祭拜「神主牌」。因此,在信主後,你可請教會牧師前來你家舉行「聖別禮拜」。舉行「聖別禮拜」的用意宥三: 1. 藉著禱告僱主耶穌的名斬斷一切附在「神主牌」上面的邪惡勢力,趕出一切的「惡靈」,將「神主牌」聖別歸給耶穌,讓耶穌來保護你'如此就可免受攪擾。 2. 將一切祭祖的責任,和對祖先的誓言,都交託耶穌,如此若有任何來自惡者的咒詛,耶穌一槪爲你承擔(加三13)。 3. 將歷代祖先交由生命的主耶穌基督來處理,羅馬書十四9說:「基督死了,又活了,為要作死人並活人的主。」耶穌不僅是活人的主,也是死人的主,祂更「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。」(啟一18)祂一定會按著祂的憐憫與公義給我們祖先妥善的安置,如此,我們就可以放心與安心。 聖別禮拜後,我們教會的作法是用紅布將「神主牌」包起來,以示尊重,並帶回教會處理。

基督教與天主教有什麼不同?

✝︎ 基督教和天主教都是基督宗教的分支,但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些重要的差異。以下是一些主要區別: 相似點: 1. 共同信仰基督:基督教和天主教都信仰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和救世主。他們相信聖經,尤其是新約聖經,作為信仰的權威來源。 2. 聖經:基督教和天主教都使用聖經,包括舊約和新約。然而,天主教的聖經版本比基督教的版本多一些書卷,被稱為「七十二經書」。 3. 聖三位一體性:基督教和天主教都信仰上帝是三位一體:父、子、聖靈。 4. 教義和神秘儀式:兩者都有一套教義和儀式,如洗禮、聖餐、婚姻和彌撒等。 不同點: 1. 教會結構: ◆ 天主教教會有一個嚴格的層次結構,包括教宗、主教、神父和教徒。教宗被視為教會的最高領袖。 ◆ 基督教包括許多不同的教派,教會結構因教派而異。有些教派有主教、牧師和長老,而其他教派可能更去中心化,沒有明確的層次結構。 2. 聖經權威: ◆ 在天主教教義中,聖經和聖傳(傳統教義和教會教導)具有同等的權威,教會解釋聖經的權威被強調。 ◆ 在基督教的一些派別中,更強調聖經的權威性,認為聖經是唯一的靈感聖典。 3. 聖餐的理解: ◆ 在天主教教義中,聖餐(聖體聖血)被認為在彌撒中透過「變體說」(Transubstantiation)的過程中實際上變成了基督的身體和血。 ◆ 在一些基督教派中,聖餐被看作是像徵性的,餅和酒只代表基督的身體和血,而沒有實際的變化。 4. 聖像與聖人崇拜: ◆ 天主教有一些聖像和聖人的崇拜傳統,包括祈禱聖人和對聖人的尊重。 ◆ 有些基督教派可能不強調聖像和聖人的崇拜,認為這是對上帝唯一尊貴的原則的侵犯。 5. 聖事數量: ◆ 天主教承認七個聖事,包括洗禮、堅振(堅振)、聖體、告解、婚姻、司祭職務和病者傅油。 ◆ 基督教的聖事數量和種類因教派而異,有些教派承認較少的聖事。 需要指出的是,基督教和天主教都是廣泛多元的信仰傳統,不同地區和教派之間可能會有各種差異和變種。此外,雖然有這些不同之處,但它們也有許多共同之處,包括信仰基督為救世主和遵循基督教的倫理和道德原則。

基督徒對祖先的態度是如何?

基督徒信主後家裏只是沒有「公媽牌」(神主牌),並不是沒有「公媽」。在所有宗教中,基督教是最重視孝道的宗教,聖經十誡有關人倫的誡命,第一條就說:「當孝敬父母,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。」(出廿12)「要孝敬父母,使你得福,在世長壽,這是第一條帶應許誡命。」(弗六2)基督教的孝道所強調的是: 1. 生前盡孝,死後思念:   臺灣俗話說:「在生吃一粒豆,勝過死後拜豬頭。」孝道若不是強調生前,而只在意死後,那實在是本末倒置。基督教信仰所要求的乃是在生前「要使父母歡喜,使生你的快樂。」(箴23:25),摩西的律法甚至嚴厲規定「咒罵父母的,必治死他。」(出21:17)。至於死後,則將故人略歷記載在家庭族譜,以文字記錄流傳子孫,並於清明、年節、逝世紀念日招聚親人舉行家庭追思禮拜,述說祖先對我們的恩情、對家庭的貢獻,以及一切令人懷念的美德,讓子孫親友對於祖先好的榜樣可以學習跟隨,不好的則加以警惕。若有足夠的遺產亦可以撥出一部份設立慈善或教育基金,幫助社會有需要的人。如此,他的善行、美德就可以代代相傳,真正達成生命傳承的意義,相信這一定比死守「神主牌」要得祖先的歡心。 2. 慎終追遠,認谊歸宗:   聖經教導基督徒對死者的態度可說備極哀榮與敬重(創五十1-14,22-26)。基督教喪禮之莊嚴、肅穆與隆重,充分表達對死者哀思與尊敬,並在哀傷中帶出安慰,絕望中帶來盼望,幫助人脫離死亡的恐懼,引導人追尋永生的生命,凡參加過基督教告別式的都會深受感動。此外基督教更重視我們和祖先的關係,聖經屢次以族譜來表達與祖先血脈相連的關係(太一1-17,路三23-38),這種與祖先血脈相連的關係不是僅限於看得見的二、三代,而是推朔連結到最大的祖先、人類的始祖──我們在「天上的父」。   俗語說:「人是天生地養的。」儘管我們有生育的父母,但不可否認的,宇宙世界有一位最原始,第「一」「大」的祖先,我們稱爲「天」,祂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,人類生命的本源,祂「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」(使徒行傳17:24-28)」,並以萬物供養人,聖經稱祂爲「天父上帝」。臺灣民間「祭祖」主要的目的是要人不忘本,若我們祭拜歷代祖先'卻沒有拜到這位最大的「天父」,那根本是不夠的。基督徒對祖先的態度不僅「慎終」,更是「追遠」至最大的祖先「天父上帝」。因此,基督徒敬拜天父上帝不是「背祖叛教」,反而是「認祖歸宗」,而且也唯有敬拜天父上帝才能達到「祭祖」真正的目的。   歸納起來,基督教的信仰是「孝順父母、思念祖先、敬拜天父」。當我們做到「生前盡孝、死後思念;慎終追遠、認祖歸宗」,我們可以問心無愧,而且又有天父大有能力的保護,我們根本就不必害怕任何「惡靈」的攪擾。基督教的孝道滿足了「祭祖」生命性、文化性與家族性的功能'又能免去「亡靈崇拜」的恐懼,這豈不是最符合國人需要的孝道與最迫切需要的信仰嗎?